作为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也想让自己的孩子比同龄人享受更多的照顾和关爱。这个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孩子很纯真,不会掩饰自己的情绪。如果其他同学知道了是靠关系得到的照顾,恐怕会适得其反。
的回想自己学生时代,对于那些靠关系进来的插班生,一直是很抵有关系的孩子很孤立。
实际上,学生时代,同学间保持一份单纯的友谊对孩子的互助学习共同进步是很有帮助的。
可以人为地改变的后果貌似家长求得了心理的满足,可是,孩子呢,孩子会喜欢接受者一切的安排么?
所以,分班,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孩子的接受能力。
只要不是有非换不可的理由(比如孩子有某种缺陷,为了保护孩子的自信心等走关系分进孩子喜欢的老师的班级里,这个是必要的。也是可取的。),还是顺其自然吧!
现在的孩子不仅要优质学区,优质学校,还要优质的班主任和优秀教师。关注孩子的学习是好事,但有些事情是不可以挑三拣四的,什么都要给孩子最好的,现在你能控制得了局面,但是随着孩子的长大,你还能继续控制局面吗?还能继续为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吗?
每年在开学之前,很多家长都会千方百计的打听学校的哪些老师好,哪些班主任好,然后就想办设法的把自己的孩子安排到这些班级去。我想说,这对于其他孩子很不公平,对自己孩子也没有好处。可能有人会很诧异,我给孩子选了最好的老师,为什么没好处呢?
依据我的经验,每年的一年级总会有大量的人找关系把自己的孩子放在所谓的好老师的班上,你知道这样做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吗?
1、全班大部分都是官二代,富二代,老师最终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到底去照顾谁?面对这些学生,老师能够正常教学吗?老师没办法只能瞻前顾后,最终影响的还是孩子。哪怕是孩子之间发生一点摩擦,背后都是暗流涌动,那时候就比官位大小,比财力大小,根本就不值得。
2、这些优越家庭来了孩子之间会形成相互攀比,对于家庭条件一般的孩子来说是一种不公平的成长环境。最终全班的孩子学习的注意力可能都比较分散。
只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意识到这一点,通过找关系选班的比例正在逐渐下降。我们学校这个学期将实行电脑抽签分班,先将所有的任课老师和班主任进行搭配,然后由家长进行抽签,抽到哪个算哪个,这样大家都不会有怨言了。
其实,我觉得大家真的没有必要为选班操心,正常情况下,学校的授课教师和班主任的搭配应该是做过优化的,力求将师资力量进行平均,换句话说,选择哪一个班级都是差不多的。关键是孩子自己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的培养。
所以,我是不建议托关系给孩子选班的,一帆风顺的优质条件对孩子并无好处,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习惯,依赖性太强不利于高年级学习方法的转换。另外选择所谓的富二代、官二代班孩子和家长的压力都会很大,完全没有必要。
你认同我的观点吗?欢迎在下方留言!你的每一个点赞、转发和评论都是对我的支持,谢谢!
先来说说我们学校是如何分班的。我所在的学校为例,现在实行阳光分班。学生在报名时,会有个简单的面试,老师会提几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反应做好记录。然后根据学生的面试情况、男女比例用电脑把学生分好组,每组学生不超过45人。一年级的各班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是按老少搭配的方式确定好的。为了保证对所有学生都公平公正,学校在确定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时都会考虑好每个班的老少搭配,让每个班的师资均衡。一年级除了班主任,还会有副班主任。如果班主任工作经验少,副班主任就会选一位老教师担任;如果班主任是年长教师,副班主任就会选一位年轻老师担任。各班的班主任副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都是在学生报到前就确定好了的。各班的学生要在开学当班确定。开学当天学生和家长先根据分好的小组站队,每组选出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抽签确定本组是哪个班。
再来说说我对托关系给孩子分班的看法。我能理解那些托关系给孩子分班的家长。做家长的都是希望能给自己的孩子争取到最好的教育***。但是像我们学校的分班方式,家长根本没有必要去托关系。每个班的师资是均衡的,你认为的好班或好老师不一定是适合你孩子的。还不如多花时间和精力培养自己的孩子。你的孩子好,在哪儿也是好。
按你说的意思是不想待在工地上班,这个完全可以理解,毕竟工地上工作环境不太好,年轻人都想找个环境好的工作,如果你想做其他的工作话,那你得从头开始学起,我觉得还是做你专业对口的工作,毕竟你是学建筑的,知根知底,比如可以去建材市场找个销售工作,卖建筑方面的材料,其实只要人肯干,肯学习,脚踏实地的,相信终会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加油吧
我本人学的是环境专业,其实也是属于建筑行业下的学科,据我所知,建筑行业除了去工地,也有其他方面的选择。
第一,进到设计院也是不错的选择,我们在大四上半学期期末,市设计院的院长给我们讲了几节课,也算对设计院有一点点的了解,上课期间讲了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顶管、拉管什么的,与环境专业有一点点的关系。其实建筑行业去做设计画CAD相对来说就不用太跑工地,做些管道设计、偏画图类的,就不用整天待工地。
第二做造价也可以呀,我有个同学就是本科毕业做造价,风险小,之前一些房地产公司房屋质量不达标,设计施工人员都要担责,我同学说自己做不成偷工减料的事,也不想担责,干脆去做造价。
如有帮助请关注、点赞,感谢!
你是学建筑专业的。多年的寒窗苦,学了一门专业,轻易就扔了,太可惜。刚到建筑工地,或者说天天跑土地,最大的感宽就是累,平淡。你既然学了,就应坚守这个行业。累也是暂时的。开始肯定要先吃苦,逐浙就会好的。从清华大学土木系毕业,来建筑工地工作,开始也这样。这也是个為全民造富的伟大事业。当然大学毕业的人,后来提升的很快。如技术员,工程師等等。有搞予算的,貭檢的,化驗的。也有的实习后,被分到当地设计院的,比工地好多了。你有学历,通过实战,当然可当名付其实的大老板。也许成了建筑专家,大有可為。
这个看你个人爱好喽,喜欢的事情会做的比较高,结合自身的能力,千万不要好高骛远!
你刚毕业推荐你去大城市闯荡里面,寻找自己适合做什么,喜欢做什么,大城市可选的行业多技能先进,好好干能学到很多东西!
大城市的工资高,好好干几年,即使不想在这边待了,回老家也能有点积蓄搞点别的事情做做!
术业有攻,选好方向努力就能成功到达彼岸,祝福你!!!
大学生就业从以前的国家包分配到后来的自主择业,这是时代发展的选择。以前教育改革之前那时候还是计划经济时期,大学院校很少,属于稀缺***,同样的大学毕业生也很少,那时候各行各业都缺人才,大学生在很多单位都是求之不得。后来新开的大学院校越来越多,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大学生踏入社会走上市场找工作是必然的选择,国家也不可能包办一切。所有的政策法律法规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墨守成规最终只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和阻力。
大学生从包分配到自主择业,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几十年来,我们国家经历了***经济到现在的市场经济,大学生也从天之骄子到芸芸众生,这么多的大学生,国家不可能一直包分配工作。上大学越来越成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一个过程,能不能找到自己工作,还要靠大学生自己上大学的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以及毕业后自我奋斗。适者生存,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大学生毕业就万事大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年轻的大学生们努力吧!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大学生从包分配到自主择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多项改革,其中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的核心,市场经济的建立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当市场经济建立之后,我国的用人制度由***经济的国家分配转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双向选择,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经济条件下的包分配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实行和借鉴了“苏联模式”。"苏联模式”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经济。***经济条件下的用人模式,就是由国家对大中专毕业生实行统一的“包分配”政策。学生一旦升入中专或者大学,就成为国家人员,由国家分配工作就是所说的“铁饭碗",而且这种制度只要没有大的错误,一经录用,终身不变。
1.优点
就是有利于体现职工的国家主人翁地位,让职工觉得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应该为国工作,为国奉献。
2.缺点
就是一潭死水,没有活力。
大中专毕业生一经录用30年不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激励职工的手段主要靠思想政治教育,靠自己的觉悟。新中国建立初期,人们有对社会主义的高度热情,有对党和人民的衷心拥护,有翻身得解放的自豪感,这种制度在当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制度弊端越来越明显。
与包分配制度相似的,还有"接班”制度。就是工人的孩子接替父母的工作,各行各业都是“子承父业”,美其名曰,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这种制度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不论这名职工的子女智商的高低、品德的好坏,一律实行接班制度,导致平庸者依然能够从事一个体面的工作,而真正有才能的人不一定有机会,造成阶层固化。
我是七十年代初出生的,九十年代初大学毕业,那时大学没有扩招,考大学对于学生来说,那真叫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能挤上了就称得上鲤鱼跳上龙门,翻身得解放了。
考取大学,意味着端上了铁饭碗,毕业后,不用东奔西走投简历,在家坐等工作分配。工作那是板上钉钉的事,所以彼时的大学生,确确实实拥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感,走在路上,别人投来的都是艳羡的目光。
98年后,大学开始全面扩招,录取比例大大增加,考个大学相对来说简单多了。再到后来,算上高职高专,大学录取率基本上是百分之百,大学生满天飞。
大学生多了,就业压力瞬间上升,国家也没有那么多的岗位可供分配,只能变成自主就业了。
所以,学生没毕业,就忙着投简历,忙着应聘。搞得好,可以进入国企或者事业单位谋得一个好的职位,不好的话,就只能跟农民工一样,进厂打工了。
在厂矿企业打工的大学生,感觉读大学跟不读大学没有什么区别,有的认为不如早点出来闯社会,还能早积累经验和人脉。
年轻时,感觉自己很***,因为赶上了包分配。
年纪大了后,对包分配和自主择业,孰优孰劣,渐见分晓。对于年轻的我们来说,既是***的一代,也是不幸的一代。
***的是,我们不用托关系找熟人,东奔西走找工作。不幸的是我们失去了很多选择的机会,失去了自主择业的乐趣和苦趣。
我们赶上包分配,意味着人生按照设计和安排,稳定的、波澜不惊的走下去。没有挑战,也就失去了很多锻炼成长的机会。
是精英教育到全民教育的转变。
刚开始的时候,百废待兴,各个行业都需要人才,而那时侯大学还比较严,能考上去的都是人才,真正的千里挑一,培养的都是精英,到岗位上都可以胜任,那时侯毕业的基本都可以安排工作。
但是随着发展,人才缺口都慢慢填上了,基本没有新的岗位可以安排,所以只能各凭本事了,也就是所谓的双向选择。
现在的教育基本就是全民教育,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国家没有能力全部安排工作,但是没有工作的人越多,社会的不安稳因素会越来越多,所以广开研究生教育和公务员考试。
现在的教育就是给年轻好冲动的人找个地方和社会隔离起来,让你忙起来,让你有事情做,让你没有时间乱想。
三年级的时候我家儿子转学,学校,教育局,中心学校的章哪个都不能少。可费劲了。我家是从外面转回老家上学,因为在外面做买卖赔钱了,全家都回老家,孩子只能跟着回老家去上学了。孩子适应能力还行,每天我都接送他上学放学。
我没给我家孩子转过学,但我们邻居给她儿子转了,确实相当后悔。
我们当时买的这个房子是学区房,对口我们市里最好的重点小学,很多人拿着钱找关系都挤不进来,我们同批次顺利报名进去了。但重点小学的老师肯定是牛的,教学模式肯定也是很严格的,孩子学起来当然也不轻松。
她有段时间总抱怨她儿子班上的老师不好,不负责任,担心她儿子[_a***_]会不好。后来3年级开学的时候我遇到她带着她儿子,孩子穿的不是这个学校的校服了,我问她是转学了吗?她说是的,转到了另一个普通的学校,但她儿子那个班的班主任是她家一个什么亲戚,各方面能督促她儿子。我说那也挺好的,毕竟关系近一点能管得到一些。
今年夏天期末考试后我又遇到了她,聊起孩子学习上是事儿,我问她她儿子在那个学校还行不?她说别提了,那个亲戚只带了这个班一年多现在又调走了,来了个乡下调上来的老师各方面都不行,她儿子除了数学过得去,其他成绩都不好,她都后悔死了。
我家二年级转学,也是出现了不适应,后来慢慢的,我辞职陪伴,跟老师沟通 慢慢的孩子适应了新学校。其中心酸史啊
后悔没用,得针对孩子出现问题找方法疏导,让孩子尽快适应。
如果不是因为特殊原因,最好不要转学校,对孩子弊大于利,换一个新学校,首先孩子要得一段时间适应新环境,那么多同学,还有老师,都得慢慢去适应接触,孩子一般只会跟自己一起长大的同伴玩,不会举动跟新朋友接触,这样就导致孩子在学校很孤独,没有伙伴跟他们玩。胆子大的孩子,能很快融入新的生活圈,胆子小的孩子,孤孤单单一个人玩,看到就心疼,这是大人看不到的情景。还有在学习方面也会受到影响,成绩会下降。得不到老师重视等等。
我也说说孩子转学的问题吧!都是我亲自处理的。我女儿2017年在深圳积分不够想进一间好点的私立根本不可能,3月4月正是帮孩子找学校的时候,那年刚好是统一按积分派位。打听一下按我们积分根本进不了。为了上学无心经营刚刚开始半年的建材生意。刚好认识一个香港客户,说我们怎么不考虑去附近买房子安家呢?孩子都上学了。当时想想说的对,在58预约了一些中介,风风火火的来东莞买房了。看了好几个楼盘,十来天过来东莞三次,最后决定下手了,当时没想过***,借点钱一次性就付了。当时房价还没有上涨很快,等我们买了两三个月才开疯涨的,当时是3月15去房管签合同的。签好合同马上打听周围学校,打几个电话都说不外招。后来有个邻居说她儿子在读的学校不错,可以叫他们班主任介绍进入,后来就顺利的进入小学。
一二年级学习可以在学校前5名,600个学生一个年级,绝得可以。在读一年级的时候我就觉得有家就需要户口迁来才进公立,我就打算迁户口了,进行了半年成功入户。我们是城镇户口,迁哪里都一样。所以果断迁了。
迁户后我就忙着孩子转校问题,不一定要进公立,所住小区附近公立不一定好。我选了一家学校在镇上名声数一数二的私立。我关注那个学校的插班信息,二年级还是很好插班的,去考试也考满分了。学校录取了,我就回原来的学校迁学籍。学校老师有点不舍得[捂脸]。
到六月插班生报名插班时,我去教育局报了名,去了新学校。去教育局是因为有个申请是东莞户口可以购买学位,我们家长不用出钱,相当进公立。自己坐车吃饭出钱就好了。如果要钱万把块一个学期,相当肉疼[害羞]。
顺利转学后,我女儿适应能力比较强,在人才济济的学校,几百个学生也不知道排在第几,学校不公开,班级也不公开,按成绩拿奖来看,前三也能进,估计平稳的在前十,现在四年级了。所以当时转校我是选一二年级比较容易接受的时期。
转校后还是多多关心孩子,多和老师沟通,这样孩子也能很快适应,学习也可以跟踪得到。
谢邀,
其实,每个公共空间都差别不大:(大学生宿舍,企业宿舍,公司宿舍,军营营房),
除去军营营房外(没法比不在一个频道,军事化管理毫厘不差),
其它宿舍都没哪严格,
大家还是要自律自检性强化一点,
不然集体宿舍,公共空间应大家都必须***爱整洁,讲卫生,不要随便摆放,睡觉前洗脚,
定时回宿舍,熄灯,睡觉,这些谁只要在部队生活过都懂,如果其它公共宿舍哪怕能有部队的一半就OK了。
真的有很多,不过也都是在一起时觉得忍受不了。现在我们都各奔东西了,也很少联系,以前再怎么觉得过分的事情,也都淡忘了。
举几个例子,
一是,有个女生总是在寝室里跟男友煲电话粥。对着电话那段跟她对象很是甜蜜,娇声细语的。然后回过来跟我们说话时,她捂着电话,立马变成一副爱理不理不屑的样子。等说完话,又立刻变成那副伪装得很好的柔声。
二是,每次出来进去,寝室的门都被关得很大声,哪怕有人在午睡。半夜里,或者早上,穿着拖鞋,拖地的声音很响,感觉脚上有钉一样。
三,以上两个是同一个人,我们几个有好几次,都有想扇她的冲动,当然,我们也只是抱怨下,忍者。最后的结局是,她对象劈腿了,然后她捂在被子里,哭了一夜,我们几个都守着她。
想说的是,曾经的不愉快,当时看来真的觉得很难忍受。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每个人也都有着自己的习惯和喜好,寝室是最能磨合人的地方。包括以后走入社会了,总是要面对人际的。学校里,相对来说,是简单很多的。不要冲动,学着去走出自己的小世界,包容一下。哪怕有时,我们会很委屈,我们没有做错,不是忘恩负义的那个就好。‘
多年以后,想起来,都是回忆,而不是只有孤零零的自己。
其实我不同意上面的回答诶!你自己管好自己是应该,但是住同一个寝室,就算你不去惹别人,别人也会来惹你啊。下面的都是些神仙吗?不会生气的吗?
我和室友的关系也还好,但是他们有些行为我还是受不了。
比如晚上,因为我第二天有事,想早一点休息。可是他们完全不顾躺在床上的我,打游戏聊天,叮铃哐啷超级响!!!根本睡不着,这时候就会爆炸。
还有,根本不搞寝室的卫生,自己那边乱的像猪窝不整理的。大学四年吧,我扫了四年的厕所,不过这也是我自己的原因,因为我自己受不了,所以就会去打扫。
更过份的是!我晒在阳台的衣服,他们出去晒衣服的时候,不小心会把我的碰到地上,然后……就让它躺在地上了……
大学室友没有摩擦是不可能的,你遇到的也不一定全是正常人,忍不过就只有打一架了。完全客客气气无摩擦,真的是神仙,我佩服这些人。反正我不行。
在大学寝室有什么室友的行为受不了,可以来Sounds,吐吐槽,调整一下心态。
对于我来说可能感受不深,因为我们大学宿舍的人都很理智。比如我最忍受不了的是在寝室吸烟,然后大家就觉得在寝室吸烟的确不好,所以我们宿舍从来没有烟味,不过了我们宿舍还是有个别人有些坏习惯的。
我对面上下铺的舍友就很烦恼,在上铺的那位生活自理能力不强,每次晚上吃完零食都放在床的缝隙哪里,第二天早上起床了,睡在下铺的的舍友就接收到了一堆飘洒的零食袋子,那位舍友只能是有句那啥不知道该不该讲了。
所以我们每次看到这件事情都会建议上铺的以后注意一点,的确也注意了,发生的次数少了,只是偶尔还是会飘点就是了,不过不是故意的了,因为上铺的床的确有缝隙,挡不住的。总结就是只要每个人都自觉一点,就不会有什么忍受不了一说了。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hristianjonbillett.com/post/22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