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信息 > 正文

扬州大学学报,扬州大学学报是核心吗

  1. 炒与煎菜是谁发明的?
  2. 做菜的时候,盐和味精一般在什么时候放最合适?
  3. 你对秃发树机能这个人有哪些了解?历史上的“凉州之变”与其有着怎样的关系?
  4. 隋朝大运河与今朝的大运河有何不同?

炒与煎菜是谁发明的?

邱庞同教授于2003年发表在《扬州大学烹饪学报》上的《炒法源流考述》一文所说,炒法起源有5说:

1、商代说,林乃燊。证据:出土青铜工具已能满足炒的需求。

2、春秋战国说,曾纵野。证据:文献中有煎。必然应当同时出现炒、烹、炸等技法。

扬州大学学报,扬州大学学报是核心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汉代说,许倬云。证据:出土双耳铜锅,类似今天的炒锅。

4、魏晋说,篠田统(日)。证据:铁器普及。《齐民要术》中有“炒”的萌芽的记载。

4、宋代说,《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说中国重要烹饪技法成形于公元十一世纪之后。

扬州大学学报,扬州大学学报是核心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做菜的时候,盐和味精一般什么时候放最合适?

谢邀。

既然问到了酱油什么时候放,狗狗干脆就把常见调料的放置时间都给大家说说吧。(不过我是站在营养的角度来看的哦)

1. 食盐:出锅前放

扬州大学学报,扬州大学学报是核心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因为,盐放得太早了,会使蔬菜中的汁液流出过多,造成蔬菜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大量损失,而且还会影响口感。

2. 鸡精、味精:出锅时放

你对秃发树机能这个人有哪些了解?历史上的“凉州之变”与其有着怎样的关系?

我之前写过关于“秦凉之变”的文章,所以不请自来。

秦凉之变就是秃发树机能引发的。

一、秃发树机能与秦凉之变

西晋泰始四年至于五年(268—269)间,河陇地区连年大旱,数十万民众深受其害。这一带胡汉混居,尤以鲜卑人数最为众多。

时任秦州刺史胡烈不但未能有效安抚灾民,反实行高压政策,结果导致民族关系失和。

泰始六年(270年),鲜卑族大首领秃发树机能起兵反抗,秦州刺史胡烈战死,西晋征讨不利。未几氐、羌、匈奴等族处于各种目的也都响应加入秃发树机能的队伍共同反晋。秃发树机能先后斩杀三任凉州刺史牵弘、苏愉和杨欣,直至攻陷了河西重地凉州。

历史上称此事为“秦凉之变”。

可以说,秦凉之变是日后五胡乱华的预演,鲜卑、氐、匈奴、羌族等西北各族相互策应联合反晋,给西晋在西北的统治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从泰始五年(269年)开始,晋武帝便开始着手筹划灭吴以期一统天下,这时候西晋的工作重心都放在灭吴大计之上,西北突发爆发秦凉之变打乱了晋武帝的计划,而秦凉之变越演愈烈已经严重威胁西晋统一天下的宏伟志愿

树机能,西晋时期秃发鲜卑族首领,所以又被称为秃发树机能。因不满西晋王朝统治,于公元270年左右起兵反晋,因为起兵地点和战争的主要发生地点均在凉州一带,史称“凉州之变”。

树机能(网络图)

公元265年,(即西晋泰始元年),司马炎代魏建立西晋之后,便想进一步顺江东下灭吴,但是此时的秦陇地区聚居着大量的少数民族,而秦陇地区又是巴蜀西北面的门户,地理围着十分重要。为了防止出兵东吴之时,秦陇的少数民族起兵造反,西晋统治者特意从荆州、扬州等地抽调将领胡烈、牵弘分任秦、凉刺史,希望凭借他们丰富的作战经验威慑鲜卑西戎等少数民族。这样部署之后,有些大臣为以防万一,意欲遂切断鲜卑东西回旋之路。但另一方面,也有人担心胡、牵二人少“绥边”才能,怕他们“强于自用”招来“国耻”。果然,胡烈下马伊始,便拥重兵屯高平,继而对金城以北的秃发部发动攻击。寿阴孙树机能率部民奋勇抵抗。从此,广表千里的凉州大地被民族战争的风云笼罩,兵连祸结三十余年。树机能举兵反晋被晋统治者称“凉州之乱”。

秃发树机能(***剧照)

树机能为什么为什么会起兵反晋呢?这与当时西晋的民族政策有很大关系。

为了补充劳动力和扩大兵源,汉魏封建***曾不断强迫或允许西、北方的少数族迁入内地,特别在曹魏统治时期,由于中原地区人口锐减,少数族被迁入内地者就更多。但封建地主阶级的本质决定西晋王朝和各地豪强地主要对内迁少数族进行剥削和压迫,这是毫无疑义的。

胡烈(网络图)

隋朝大运河与今朝的大运河有何不同

隋炀帝登基不久,大胆改革,推动新政,侵犯了贵族地主特别是豪强世族——关陇贵族集团的利益。隋炀帝感到危机重重,担心被“取而代之”。隋炀帝决定跳出“危险的”包围圈,迁都洛阳。那么,开挖大运河,就打通了帝国的“任督二脉”,全方位大大降低了新朝对关陇贵族集团的依赖,让隋炀帝从政治、经济方面也跳出了关陇贵族集团的包围圈。

一是为了政治上的需要

隋朝是由西边的北周(核心是关中、关东地区)、东边的北齐(核心是山东地区)、南方的陈朝(核心是江南地区)这三部分组成的,隋文帝虽然用军事手段把这三部分“糅合”在一起,但是东边的山东地区、南方的江南地区一直都不太稳定。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江南就曾大规模反叛过。后来,隋炀帝当了皇帝,东边的山东地区响应汉王杨谅叛乱的地方也不少。

建都洛阳,对山东地区、江南地区有一定的安抚和震慑作用,但这种安抚和震慑作用是建立在较为快捷的人力、物力调配基础上的。当时的交通方式,水路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容量最大、速度最快的,综合效益远超其他交通方式。可见,开挖运河在军事上、政治上非常有必要。

二是为了经济上的需要。

到了隋朝,经济重心正逐渐东转南移,山东地区、江南地区都是富庶之地,特别是江南地区不仅发展速度十分迅猛,而且发展后劲十足,赶超之势十分明显,成为最富庶的地区指日可待。但这时,政治中心还在北方的关中和关东地区,这就需要调运山东地区、江南地区的物资以供应关中关东地区。

建都洛阳,相比长安更加接近山东地区和江南地区,调运物资要方便很多。但由于当时交通还不够便利,物流运输成本过高,使得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之间的互联互通还不够顺畅。可见,开挖运河在经济上也十分必要。

三是为了东都影响力的需要。

可以说,如果不开挖运河,洛阳作为东都的功能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东都就名不副实。在这样的情势下,运河开挖了: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南、东北两个方向开凿,这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是非常优化的选择,就好比从帝国的“心脏”洛阳延伸出了两条大动脉,一下子活了整盘棋。

其实,隋炀帝杨广在当皇帝之前,统率隋军灭了南朝,后又任淮南道行台尚书令和扬州总管十余年,对江南的形势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对江南的发展战略也成竹在胸。从后来通济渠、江南河工程设计科学合理、开凿快速顺畅的情况推测,他对开挖运河一事应该是筹谋已久,甚至已经蓝图在手,因此继位之后,很快便下诏开挖运河。试想:如果不是多年留心、长久谋划,光是头脑发热、为了玩乐,谁能心血来潮玩出这等水平来!

欢迎大家参与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