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大良。
快乐国际教育集团是源自于珠海市香洲区教育局主管的民办学校,由万敏女士创立于2005年。经过15年快速发展,快乐国际教育集团已经成长为华南地区规模大、知名度高的综合型连锁外语培训学校,累积培训学生超过46000人次。
快乐国际教育集团下设城市分校事业部(总部暂时在珠海)、高考日语事业部(总部在广州)。截止到2020年6月,城市分校事业部在广州、珠海、中山拥有4所分校12个教学中心;高考日语事业部在广州、珠海、中山、江门、河源、汕尾、揭阳、湛江、梅州等地以及广西、福建、湖南、云南、四川开展业务,目前在学学员超过3000人。
泉州民间风俗重视清明节,是日全城及乡村男女老幼纷纷手提篾格篮,内备糕饼纸钱篾香红银硃及漆笔,上山扫墓,一时荒山古冢,聚然热闹,有添土者,有拾骸者,有献纸钱者,有烧冥镪者,纸灰飞扬,爆竹声喧,呼啸声与啼哭声,声声人耳,青山绿草,一时大有生气!惟以仁风门外之东岳山为全邑公冢之地最为热闹!清明节前后二十日内,均为上山扫墓之期。
而农家以是时新麦甫登,炒而舂粉和糖,如拳大,包以糯米皮,亦有舂豆为馅者,外裹笠叶谓之清明粿,俗称脚目粿,乡人提筐挈篮,分馈城中亲朋,诗人有戏咏脚目粿,诗曰“晶盘撑出恰如珠,说着佳名笑噬肤,奴辈祗媚太慰否,不知青眼尚垂无,立定脚根好做人,踬山踬垤要书绅,寄言年少踏青客,足下应须着眼频”云。
老家潍坊昌邑的,在我们老家那里清明节通常叫做寒食节,意思是这一天不动火做饭,要吃冷食,是纪念一个叫介子推的人。
这一天最主要的风俗是扫墓,学校这一天通常会组织去烈士陵园缅怀先烈,家里人也会到先人坟上祭扫。
老家那边有清明节荡秋千的风俗,是那种圆盘秋千,像现在游乐场的转盘类的游乐设施,不过是人工推动的。一般是以村为单位搭一个,春分前后,地里的活还不多,村里就组织壮劳力搭秋千,因为要挖坑埋桩,是力气活。大多数搭两个秋千或者四个,多了推的费力且不安全。秋千搭好就是孩子们的天下了,几个小伙伴轮流推和玩。有的村里不搭秋千,村里的孩子就搭伙去别的村里玩,推一个攻关能力比较强的孩子去跟村里的孩子王交涉,两个孩子勾肩搭背一番交谈,求人的孩子一脸讨好,被求的孩子一脸得色。给一点吃食或者许以什么优厚的条件,孩子们也就加入了荡秋千的行列。
另外这一天还有斗蛋的习俗,就是用煮熟的鸡蛋互撞,撞不破的寓意身体强壮不生病。
清明节时已花开春暖,大多也会组织一些春游、放风筝、挖野菜等一些活动。
老家清明节最著名的民俗就是“轧蚕花”,摸“蚕花奶奶”——摸养蚕***的胸脯。据考证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老家地处江南水乡平原,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的美称,千百年来都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老底子,养蚕是农民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有句老话,吃饭靠种田,花钱靠养蚕。意思就是,种田有实物收入,可以让一家老小吃饱饭,包括油盐酱醋茶;现金收入靠养蚕。上世纪八十年代,春秋两季蚕,一张蚕种可收茧子七八十斤,一担(100斤)茧子收购价在两百元左右。一户农户一季至少养蚕种三张(最多的超过十张),两季蚕四担茧子,收入800元左右。当时国企普通工人月收入不过三四十元。再往前,养蚕在农民家庭收入中的比重更高,茅盾的《春蚕》就真实地反映了旧时养蚕对于江南水乡农民的极端重要性。
养蚕如此重要,因此祈祷蚕花丰收是广大农民的共同心愿,于是就有了清明“轧蚕花”的民俗。清明节那天,方圆百里的男女老幼数万人集中到“蚕花娘娘”庙,女人头戴蚕花、男人上香许愿,祈祷一年养蚕大丰收。不过,最吸引人的,还是“摸蚕花奶奶”。
老底子,养蚕是全家总动员,但由于孵种技术落后,蚕种得靠女性贴身保温孵化。蚕种孵化质量,是蚕茧能否丰收的前提,因此家里负责孵种的***就得让人***脯,“摸发摸发”,越摸越发。这么香艳的民俗,不火都难。
不过,摸蚕花奶奶绝对是门高难度高技术活儿,不是随便乱摸。要恰到好处,否则会被揍。具体怎么摸,我也不知道。我小时候,每年都能看到镇上有小青年,兴冲冲赶去,脸青鼻肿回来。不讲规矩,乱摸,结果被打了。城镇居民不养蚕,还乱摸人家,放在今天被打还算轻的,多半得治安拘留几天。
不过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当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轧蚕花”改造成“蚕花节”,取消了最吸引人的“摸蚕花奶奶”这一惹是生非的环节,并增加了诸如祭蚕神、游街、选蚕花姑娘等新内容。够热闹,但没了地方特色。
老家江西赣州的,哈哈,江西老表一枚。清明节我们这土话叫“挂纸”,意思就是祭祖扫墓啦,是一个很传统很肃穆也很重要的节日,特别是老一辈,非常注重祭祖,这涉及到一种传统的继承和对已逝先人的缅怀纪念等等各种原因。
当然年轻一辈也是很看重的,我们村好多一些出远门去外面打工的也会趁这个时间回来扫墓,呆个两三天,扫完墓再背上行李出外打工赚钱养家,有担当有责任,蛮辛苦的,我觉得这些都是真正的汉子呀。
总结来说,我们这清明节最重要的要做两件事:
1.“挂纸”,也就是扫墓祭祖(我想清明节都要扫墓的吧)。我们村是在清明节那天全村人每家每户派一个或几个代表(其实是自愿想去几个就去几个,只要你爬得了山晒得了太阳),约好时间,带好工具,镰刀锄头啥的,因为祖先的墓有些会长一些草啊植物啥的,需要清理,锄头的话用来清理泥土,墓地两边或前面挖出小沟,防止积水,然后就一起上山扫墓。
一般上午九点出发,要到下午2、3点才能结束,要翻几座小山头,因为是村里人一起去的,每家的墓都是需要祭拜的,所以通常需要4、5个小时。
哈哈,这里要说一下啦,小时候最喜欢跟着去扫墓,带一个瓶子,里面放好树叶,摇一种白色壳的会飞的虫子,我们土话叫“荷树虫”,有时候会抓到彩色壳和黑色壳的稀有版,哈哈,立马成为小孩中的孩子王。不过,嗯嗯,爱护动物,***有责,现在能看到这种虫子越来越少了,可能是因为环境的原因吧。
2.做一种米果,我们这叫“道菜包子”。一种用糯米粉混合一点点槐树籽泡出的水(应该是这种,我们叫'槐花')揉好,里面包道菜和肉末,味道不错。
道菜和梅干菜有点像,都是黑黑的菜干,味道有点不一样。我们这蒸扣肉都用道菜,跟梅菜扣肉很像,但应该不是同一种东西,我自己觉得,道菜的味道更好些,哈哈,家乡的东西,肯定好啦。
还会做一种“清明果”,看图。是一种绿色的米果,用一种有点像茼蒿的植物煮出的水混合糯米(似乎是这样)揉成的,味道不错,很健康,呃呃,非常通便。
扫墓回到家里都很累啦,就吃热乎乎的米果,一边填饱肚子,一边缅怀过去展望未来。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hristianjonbillett.com/post/25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