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接触书法是因为绘画题款太丑,老师说绘画和书法都是线条的艺术,都是用线条来造型。表达人的内心的一种情感,用笔状物传情通过用笔的提按顿挫等书法用笔,来表现绘画的点线面,传达一种意境,书画同源。只有对书法笔法墨韵章法等熟练的运用,才能使绘画达到更高的境界。随着自己书法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喜欢书法了。以下是我临摹孙过庭书谱的作品
小的时候,父亲是村里的“一枝笔”,每年春节前一个月,写春联就成了父亲唯一的“工作”,那时候全村300多户,多半人家的春联都出自父亲之手。我从五、六岁就跟着父亲写春联,最早也就是帮着顺顺纸,递递笔,有时手痒也装模作样地写个“酉”字、一家之主等,每有叔伯兄长夸一句“写得很象样”,便也喜不自禁。就是从那时起,书法就像一粒***,埋在我的心里。每年的正月初一,到长辈家“磕头”后,便约几个要好的小伙伴,全村挨家挨户看大门口写的春联,还煞有介事地品头评足一番。这种状况一直保持到上初中。
初中毕业后,到乡***干临时工,遇到了我们当地书法名家袁老师,我才真正爱上了书法,当时全镇的宣传标语、展板等都是我们手写的。后来辗转乡镇企业、建筑工地等打工,搞过养殖,水暖维修等,虽迫于生计无暇顾及,但始终未放弃对书法的热爱,但限于当时的认识等方面的局限性,甚至不懂得如何临帖。
真正领我走上书法之路的是我的兄长、我的朋友、我的老师,2011年他带我到北京参加中书协培训中心的临帖班,受教于胡立民先生,才知道学书法要临帖,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要求师访友多交流,要持之以恒刻苦训练。后来又参加了函授班,省书协的提高班,崔胜辉先生的导师班等,对书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作品也十多次入展省内外书法展,2015年成为省书协会员。
书法不仅仅是书写的一门艺术,它更是汉字书写的一门学问,值得我们一生去探索、去追求,梦想在前方,我们在路上。
我是爱写字的老农民。
愚人关于对书法的喜爱,真是说来话长,在六十年代时一个偶而的时侯,路过一个名门望族祠堂,牌坊,亭阁,上面都是以前名人书法雕刻,当时我就根十个字认不到二个字,但被上面字吸引了我,使我归路的时间,又是在陌生地方,无奈只好在祠堂檐下孤身夜宿,那时我年龄十几岁,第二天被人叫醒才知天亮了,怕被人家说我是坏人,我有奌吓怕,问我为什么在此我只好说了真说话,反而当地人对我好感,又给我吃了早饭,而后又拿了纸笔给我说你要喜欢就把给写下来,当时我太高兴了,上面是正楷书,行书,篆书,按胍卢划膘,写了下来,己经又是夕阳西下,又有大妈送了吃给我,我就赶紧向回走了,从此后不管做什么事随说手中没笔随手就捡地上的石子写,不认识就问人,那时侯一般的城市都很难买到字帖,我就练***,·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向雷锋同学习,等联糸群,而够买了大量的书帖,在三十五年,我决然不顾家的反对,孤身一人进得深山,清静修学探究书的精奥,在纸张无继的况情下,无奈只好用笔在活毛竹上面练字,当时我结芦住的地方是两县交界处,竹山无边大,但已经是分到每家户,经常白天夜晚,都有人相互偷砍毛竹,有的竹山户主看我在毛竹上写许多字都说漂亮,都请我在每户,每根毛竹上写上户主的名字,整々写了两年多,我也参加过这个书展,那个书展,金奖,银奖,不少次,还在最高处领奖我都淡然处,没有领,这次偶在网上看,书界绝顶高手王冬龄,开创洪荒书法绝学,三界之内以后不知把他供在何处,如不为此,愚何必趁这份是非。
还是在上初二的时候,突然就想学写字了。于是就买了一只狼豪笔,买了一本现代人写的***语录字帖,那时古帖根本买不到,每天晚上练两小时,一直坚持写了两年。只是打了个基础。以后断断续续的练习练习,所以,写字还要早练为好,起码你的用笔就较为老道。
度道书法君的学书道路:
第二,度道书法君君属于半路出家,不是从小就写。
第三,度道书法君一开始只是自己胡写,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且仅限于硬笔。
度道书法君走上书法学习之路很偶然,那是度道书法君18岁的时候,有一天在电视上看到一个书法学校在电视上做广告招生,就去试学报名了。
接下来就是从一笔一画开始,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是靠自己的不断的领悟,临摹。跟随书法班的老师说了三年,一年楷书,一年行书,一年草书。后面就是自己坚持练习了,这一坚持就是近20年。
“集王”一格,首推《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其碑字由怀仁借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历时25年集募而成,故为世所重。
《圣教序》是值得信赖的好教材
我们知道唐朝内府是有很多王羲之的真迹的,唐代宗李世民是王羲之的铁杆粉丝,他在位期间广收天下王羲之真迹。所以说怀仁的参考资料绝对是可靠的,这其中有“趣、或、集”等18个字取自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冯承素摹本《兰亭序》里的是一样的。
加上怀仁和尚耗时25年时间纯手工打造,又有***做背书,就算在当时也称得上是一件可以传世的经典之作,是值得信赖和学习的。
只要是帖学一路行书,都可以从圣教序中找到原型
坚持练习几年的《圣教序》对于你的行书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个我是有亲身经历的,学习行书,《圣教序》就像是地基,王羲之确立了行书的最终形成,影响了后世行书的发展,《圣教序》里又涵盖了王羲之书写的很多单字,它本身就是集王羲之大成的作品,所以有人把王羲之《圣教序》比喻成书法的“奶”。
学好了圣教序,以后学习任何行书基本都可以轻松接受,因为你会发现,只要是帖学一路的行书,无疑都是出自王羲之,也都可以从《圣教序》中找到他们的原型。
几年时间其实在书法中并不算太长
我从2010年开始接触《圣教序》,中间断断续续写了几通就放弃了,真正开始学习《圣教序》则是在2015年春天,到今天也练了4年了,有时候对于一件作品,几年的坚持并不算长。
坚持是一方面,还要灵活的去学习
能够坚持几年时间学习王羲之《圣教序》是好事,但关键的问题是要灵活的去学习。
因为王羲之的《圣教序》是一幅集字作品,看不到用笔路线,需要配合王羲之的墨迹进行训练,有时候甚至也可以参考宋代的书法墨迹。
总之,选择学习《圣教序》是对的,但是要找对方法,凡是对于学习《圣教序》有帮助的作品都可以拿来学习,这才是开放的学习态度。
用数年的时间研习王羲之的《圣教序》是否可取?
研习就可取,临写的话,就会让你的书法走向万丈深渊。
王羲之《圣教序》,听起来高大上,是把王羲之一生之中最好最美的字收集而成。但我负责任的告诉你,如果你没有在书法学习上有十年的功底,对王羲之其它墨迹尺牍有深入的学习了解,你碰都不去碰《圣教序》。因为,《圣教序》是石刻,精妙的东西全部都被刻刀破坏了。刻刀无法表现出笔锋的锋芒。剩下的只有形状。照着它干枯僵硬的形状去临摹,你最多就是临到像。而越像越僵硬,越像越死板。如同放大了的硬笔字一样,一丁点儿的墨韵都没有。
我说研习可取,研习不是单纯的临摹。研习的关键词是“研究”。要研究,就会查找其它资料,对刀痕和笔痕进行对***析。哪些东西是刀痕刻画不了的,哪些东西又是毛笔无法直接写出来的,墨迹与刀痕之间到底存在什么不同。一样一样的分析研究,用毛笔如何把刀刻生硬的痕迹转化为富于逸趣韵味的笔痕。这对学习王羲之《圣教序》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说,没有相当的书法基础,一上手就学《圣教序》,他的门在哪里都不知道。一旦把碑刻的痕迹当成了行书的审美标准,这个学书的道路,就走向了歧途。
要看这数年临学圣教训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如果只是依葫芦画瓢,搞形而上,我认为肯定不值。但若是潜心钻研其笔法结体与行气章法,对集字《圣教序》颇有一番见解主张,则善莫大焉!
很多朋友对待临摹的看法存有误区,以为临得像了就是功夫长了,就是会写擅书了,其实大不然。临摹无疑是书法习学的重要手段,但究其质只是一种学习的途径方法,碑帖临得好,并不代表书法水平就高,即便由对临到背临可以轻松驾驭,也还只是个临帖人。
临摹质量最主要反映的是观察力、摩仿力、学习力,而与领悟力、贯通力和创造力关联并不大。我们所说的书***力造诣,主要是脱帖之后的创造性应用能力,也就是书法人作品的个性与风格,它是融塑造化出新的东西,与文化、性格、情怀、阅历息息相关。因此,顶端的书法艺术,决定其高度的是文化情怀。
书法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定力,也同时需要帖读百家经世阅人,持久定力才是臻于至善炉火纯青,广为涉猎才能融会连通博***众长,所以,花数年的功夫去临学《圣教序》究竟值不值,关键要看这数年的时间是如何用掉的,干了哪些事情。
抱庸妄谈。
书法艺术历史悠久,纵观历史文人雅士,书法大家济济多不胜数,
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新形态,有许多朋友对如何在选择学习书法艺术,确定方向上有些迷茫,无从下手,我也一度的经历过,深知书法是一门艺术,而且历史悠久,底蕴厚重,人文历史,书法诞生演变发展,文字的发源使用传承和变迁,这一些与之相关的话题,会让你觉得书法艺术不单单只是一个字或是几笔线条那么简单,学习的初衷是来自内心深处的爱,喜爱会强化自我的信心和勇气,勤奋努力刻苦是必备的条件,学习的目的,方法和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分析就会事半功倍,节省了大量时间,精力,对于快速提升书法艺术水平具有良好帮助,我想你如画是个初学书法的人,建议你一定要坚持选择适合自己的喜欢的书法字体,字贴来进行临摹练习,而且还得需要最少也要坚持三年以上的时间去攻克,
王羲之的聖教序,是唐太宗李世民旨意怀仁和尚收集整理出来的前后耗时近20年的时间,可见一斑,这里面集中了王羲之书法的精髓,代表了当时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对后世影响深远,有很多的书家都是有临习之过程,这里有很多的章法,布局,起伏震荡,线条简洁大气,辗转侧逆顺顿挫题按快慢,等笔法被王羲之发挥极致,乃至后人也无法超越,
要学什么,想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学,就要通历史,文学知识是支撑,书法字帖要选择合适你的,
书法艺术,边读边写边练边看边体会边品味边研究,
百炼成钢!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hristianjonbillett.com/post/33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