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心理学的学科概要及其与大学教育的关系,以及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大学生的相关心理特征与行为;同时,对大学管理中教师和校园文化的心理学问题进行了阐述。
大学的心理部是值得加入的。因为你可以在这里见到形形***的人。首先你会遇到一个比较友好的工作氛围,因为所有人都比较容易换位思考。
其次,你可以在这里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与共情能力。在碰到有着不同痛苦的人面前,可以感知他们的痛苦与悲伤
1 北京师范大学 5★+ 68
2 北京大学 5★ 68
3 浙江大学 5★ 68
4 西南大学 5★- 68
5 华中师范大学 5★- 68
8 东北师范大学 4★ 68
9 首都师范大学 4★ 68
在大学时求学期间,曾代替班级心理委员去参加过心理委员大会(院级别)的,一周两次。主持人每次都很用心的准备了讲解的内容,开始几周都是讲一些干巴巴的内容,发现与参会人员互动少,似乎丧失了***。后面就会去找一些奇葩的心理活动的案例来讨论,一时参会人员热情高涨,效果相当不错。
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弊端,讨论某个案例中的人物心理现象和解决方法时答案趋于单一,案例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解决方法却又脱离于实际,谁叫他的解决方法是对的呢!散会后,要求在班上贯彻会议精神,大多只是流于形式的应付检查。
你想真正的了解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就像一人在背后手中捏着一只蚂蚁问你是死是活一样,很矛盾。其实大多数人都知道自己的内心活动,但要坦露出来就很难,怕被嘲笑担心别人背后指指点点。说实话,我个人不喜欢学院设立的心理咨询中心,尤其是工作人员还是任课教师兼任的情况,看见都尴尬得要死,谁还去咨询;不知你们发现没有,任课教师在讲课时如果需要讲到某个生活中的案例,它都会拿他熟悉的人举例,3班的谁谁谁在什么时候怎么怎么样,然后又让学生去评价怎样的,个人比较反感这种做法。别人能够对你讲的一些话,他是觉得你是可信任的,而且不喜欢你拿去“评价”。
好在学校这几年一直没有出现极端心理问题,学校并不是做得有多好,只是感觉每个人都藏得很深罢了……其实,生活中的很多心里困惑,不是都要解决,都是执念,不愿释怀,时间一长自然什么都忘记了……
“鸡肋”一词用在中国大学的心理建设问题上,很准确很中肯,有其“弃之可惜”的地方,亦有其“食之无味”之处……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心理学可深可浅。深到可以当专家,小到***都应用,只是不自知而已。所以,如果想拿到毕业证,咨询师证,就能挣打钱的话,最好打消念头。
为什么一个人见到对方不高兴,就谨言慎行,这就是微表情心理学;为什么听你唠叨,就知道你在想什么?这叫叙事心理学。所以,既然都知道心理学,你学个皮毛能有什么用呢?
心理学带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区域性,只掌握理论是不够的,它必须经过实践才能够应用。况且我国是最先应用心理学的,可惜的没有总结出来。现在几乎所有的教科书,都出自西方。西方的理论能否在中国行得通还有待考证。
心理学的基础课程包含了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等等。心理学流派就有十几种,真正掌握理论也要下一番功夫才行。不是一蹴而就的。
现在中国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心理咨询师,学校需要、企业需要、军队需要,各行各业都需要,你说前景好不好?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hristianjonbillett.com/post/38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