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信息 > 正文

关于大学,关于大学生消费观的调查问卷

  1. 四书里面的《大学》,到底讲得是什么?
  2. 大学是用来干什么的?
  3. 高数到底是什么?

四书里面的《大学》,到底讲得是什么

《大学》本是《礼记》中的第42篇。北宋的程颐和程灏“表章《大学》,《中庸》二篇,与《论语》《孟子》并行,以为标指,达于六经”。到了南宋,朱熹在二程的基础上作了《四书章句集注》,《大学》成为“四书组合”之首,成为1905年废除科举之前读书人的必读之书。

关于《大学》的内容,通行的观点是“三纲六定八条目”,“三纲”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六定”指“止,定,静,安,虑,得”,“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纲六定八条目”集中阐述了儒家做人的途径和目标,也是儒家所提倡传统理想人格“内圣外王”的具体体现和成就途径。所以古人“十五岁入大学”,第一本书就是作为“初学入德之门”的《大学》。通过学习《大学》树立为人做事的大目标,进而为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点浅见,不足之处,还请海涵。

关于大学,关于大学生消费观的调查问卷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大学是用来干什么的?

既然是上学,那么最基本的就是学习专业知识但大学阶段与其他上学阶段有所不同,学习的内容不仅局限于课本,更多的是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其次,就是锻炼自己能力。比如参选班干部或学生会,就锻炼了自己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最后,大学阶段也是迈向社会的一座桥梁,实习阶段,与社会更好的接轨。现代社会对学历和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建议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多参与实践,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实践巧妙结合。

大学是一个小型社会。进了大学你会接触到来自天南海北,各式各样的人。很多人都说大学是象牙塔,其实并不尽然,如果说社会是丛林,那么大学更像是一个过度地带。大学可以是个温暖期,也可以是寒冷期,不过,这都取决于你如何去度过你的大学。

大学,答主认为是用来学会生存的地方。学习专业技能参加社团,参加志愿活动,学会如何去与人相处,做***……总之,你在大学要学的东西很多,可以学到的东西也很多。大学用来教你如何在社会生存。

关于大学,关于大学生消费观的调查问卷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然,你的大学如果选择颓废,那你任何东西都学不到,大学对你来说是温室,也能把你扼杀。在大学,你要学会如何去规划自己的人生,如何选择职业,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学会去社交,但不要花费太多时间在那些无用的社交上。和能让你变得优秀的人在一起,而不是拉着你一起颓废的人在一起。

答主在大学除了学习,也加了不同的社团,部门,知道了如何去选择,远离那些无意义的社交。大学做的最多的是志愿者,真的让我学到了很多,成长了很多,性格也改变了很多。放几张照片,都是答主参加志愿者活动是的照片。

总之,大学是用来教你如何在社会这个弱肉强食的丛林生存技能的地方。

关于大学,关于大学生消费观的调查问卷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偶然听过这么一句话,好的大学会成就你的梦想和历练你的***,差的大学只会磨炼你的耐心。我个人觉得大学的存在只是让你知道在大学期间你有多少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截然不同,出了社会,领导看重的不是你在学校的成绩,而是你在能力上有什么突破,就好比他现在安排一个与你专业毫不相关的工作,看的是你如何在短时间去适应它,如何去学习,方法是什么?所带来的效果又是什么?大学仅仅只是你一辈子学习生涯中的一个地点,能教给你什么取决于你在这儿学到了什么,又体会到了什么?

大学是用来经历的。大学不是学知识的地方,是一个塑造人格的地方,是一个形成完整人格的地方。走出校门,踏入社会之前的练兵场。学做人,学做事,学做专业。不争不抢,不压不打,让其成为真正的大学教育,应该是自由的、有追求的、有想法的、有个性的舞台。

大学是用来认识自我,提炼能力,实现梦想的。

大学时代,人格基本定型,可以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和价值观,了解自己才能更好的面对未来。

如果说初高中阶段是掌握基础知识的话,那么大学阶段将是实现人生梦想的起点。知识重要,能力修炼更重要。

大学还可以认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人生路上,有他们不孤单。


高数到底是什么?

谢邀,每到一个新学年开始,关于高数感觉与广大学子的爱恨情仇便闹得满城风雨。

问一个同学:“你去哪呀?”“肝数分去!”他苦着脸笑,然后便哼哧哼哧地学上一天,课外活动也没时间参加——“数分顶不住啦”。考试前还得熬夜复习,但最后成绩却是不上不下。反观有的人却学得如此潇洒,成绩还让人羡慕。这不得不使我们深思。

进一步说,就是形成符合学习规律的思想观念。这可不是搞个专题学习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就要不断地对照好的观念去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实际操作中就要求找感觉。但是,何为找感觉?找什么感觉?找感觉有什么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入的思考,否则我们可能找了半天却发现只感受到了空虚和失败。下面笔者就分享一下自己在高数学习中找感觉的经验,以资借鉴。

“感觉”是传感器,它是你对于自身学习状态的评估,它提示你是否在道上,需不需要调整。我们要有谋略,在学习时运用恰当的的战略战术,这就需要我们重视“情报”——感觉。下面我把高数学习分为三个阶段谈谈我的理解。

这时对高数兴趣不大,了解不多。这时得找对学习的路子,早日找到“有所获”的感觉。一方面需要科普读物了解这门学科,如《微积分的历程》,对照着自己的专业需求思考如何学习,怎样着手;一方面给自己营造尽可能好的学习条件,这个很重要,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主要是好的教科书和辅导书,一定不要高门槛的,特别是习题书,选有详解的。当然最好还是有领路人帮忙。然后就一边学习一边调整学习方法,比如重点在哪,是不是还需要什么参考资料。这一时期如果过度的好的话就会感觉有收获——“知道自己在学啥了”,心里踏实,这就上道了。

如果这一阶段没有弄好,就会得一种常见病——“蒙圈”。上课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不知道自己在学什么,作业比较困难,稀里煳涂应付过去后也不知道会了什么。这种懵懵的同学就要注意了,可不能一直保持被动状态,这样的话就会效率奇低还心情不好,必须抓紧琢磨方法,调整过来,除开学习精力投入这一因素,要么是学习条件没有营造好,要么就是学识储备不够。前面两个好说,而学识储备不够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解决,学识储备不够要么是基础不够要么是思维方法没跟上,这就需要进一步与擅长数学的人交流,对症下药。

学习科普也很重要,人是需要意义的,好的科普能提供意义。并且学好一门功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死缠烂打,更需要高瞻远瞩的长篇谋划。就如同设计飞机的整体结构时就不会考虑飞机内部的航电设施如何布置,虽然后者也很重要。但小道理服从大道理,我们学专业首先得了解这个专业的框架是什么样子的,要解决什么问题,有哪些是精华,哪些还待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去了解它的历史。就像结识一个人,不了解他的过往怎能知道他美好纯粹的心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