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问号,我分三个标题回答。
一、计算机专业的前景。计算机从诞生到现在,一直在高速发展。目前大热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行业,还是离不开计算机。当前计算机专业已经开始与其他学科交叉,不断生成新的学科,而且一直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可以概括地说,计算机专业前景广阔,潜力巨大。特别是计算机与其它学科交叉的学科,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行业,还会继续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而计算机类原有的细分专业,如信息安全、网络工程等,还会持续发展一段时间。而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交叉,还将极大拓展计算机专业的发展空间。
二、最强十大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最强10大高校,我认为应该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2个学科的综合排名来看。从第四轮学科评估来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A+等级的大学有4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国防科技大学,A等级的大学有7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A-等级有12所。
软件工程A+评级3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国防科技大学,A等级的大学有5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A-级有8所略。
2个学科都是A类的有:浙江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同济大学,共12所。其中较弱的是东北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两个学科都是A-。上面应该是计算机专业前12大学吧。
三、电子科技大学排名。明显无法进入全国排名的前10名。电子科技大学最大优势在电子信息类,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A+,计算机科学与技术A,这三个学科是电子科技大学的强项。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评级B+,综合计科与软工,电子科技大学排名在全国前20名前。
我是吉林省高考志愿咨询师,欢迎评论区交流不同意见。关注私聊更多高考志愿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应用的普及,计算机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必不可缺的部分。人类社会生活的改变,信息科学技术作为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因素,也将迅速改变社会的面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
计算机类专业属于一个大类的专业,包括了报考人数最多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专业,同时也包括了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以及信息安全、数字媒体以及物联网工程等专业。
教育部最新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其中评估结果为A+的有4所: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评估结果为A的有7所:分别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国内计算机类专业最强的学校为共11所。
▪北京大学
北大的计算机学科实力与清华相当,学院覆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软件工程”四个一级学科。在 2018 年QS世界大学排名体系中,位居“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排名第17位(中国大陆地区第1名)。华为、腾讯、微软等通信和互联网大企业偏爱北京大学的本科和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薪资高。
菜鸟来谈谈吧,欢迎大家关注!
最近几年的IT行业是比较热门的。所以,报考的人数最近几年报考人数也是一直在上涨,尤其是考研的人数也一直在增加。从大趋势来看,最近几年的这方面人数,也会增加很多的。
这是计算机科学最近几年的学科评估情况。菜鸟整理了一下A级以上学科的评估情况,总体来看,基本上都是一些985/211高校,虽说现在不提这个,都说双一流,但是菜鸟为了方便这样记忆,还是给大家说一下这个。好学校的这个计算机专业,配备的人员一般都是比较强大的。而且,大家考计算机专业的,最好能够考这些专业。
最后,菜鸟再放一个图吧!这个也是计算机专业比较强的一些大学,各有各的特长和厉害之处,菜鸟在这里也不再过多的去说明这个问题了,有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详细的去了解一下这个排行问题。
计算机专业在当前属于热门专业,作为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基础,目前来看前景是非常好的。
由于我国各高校基本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因此这个专业的排名竞争十分激烈,具体可以参考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
再多说一句题外话,现在技术应用越来越复杂和多元,不仅仅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其实理学类的数学、[_a***_]类的软件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新工程等,都可以算是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大类,数学是基础,其他学科只是侧重不同罢了。
希望可以帮到你!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hristianjonbillett.com/post/40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