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熙攘攘,皆为利来。
改名可以带来“影响力”的增加,目前大部分普通人所认知的还是“大学”比“学院”更全,更大,更牛,能去更牛的地方学习似乎说明这个人也很牛,为迎合这个趋势,高校也希望自己的名字含金量更高。
改名,还有教育“经济”的导向因素影响。比如教育经费的划拨,项目立项,教职工的职称评定,可申请的各级别学科等等……
这些也算是中国特色之一吧。
但对于教学质量和学科建设来说,自身硬才是真道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位所谓的教育者,MIT的英文里面是用institute,我们翻译了学院,而国内的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也用的institute,我们叫了大学,明明是翻译的问题你在这起什么幺蛾子呀?还有,大陆这边改名字,学院还大学的确是把规模科研经费都提升了,为什么不能改呢?每个地方的制度不一样。在加拿大,还有一批大学没有研究生学位叫基础类大学,没有博士没有医学院,不叫学院偏叫大学,这是不是也是加拿大人虚荣?
最最主要的是因为你不了解,麻省理工学院这个名称是清末翻译的,当时中国人并不是很了解美国的高校的科研体制与格局。
如果现在重新准确地按照她本来的名称直译,那所谓的麻省理工学院,应该翻译为——麻省(马萨诸塞州)理工研究学院。
麻省理工研究学院,是进行理工科研的科研机构,为了便于研究,也需要一定数量的年轻助手,他们顺便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了延长培养链,更有效地为自己提供能为自己所用的基础人才,他们后来也招收部分本科生,逐渐才形成了一所普通大学。
因此,麻省理工研究学院跟中国的大学比起来,其规模其实是挺小的,占地面积68公顷,学生数也不过万余人,但其研究生人数在60%以上,生师比更是达到了3:1,在中国简直难以想象。
麻省理工研究学院不愧是理工研究起家的,其科研成就享誉世界,据统计,建校以来,已经先后有94人获得过诺贝尔奖,真不愧为研究学院。
这就像没有钱的人,在外面哪怕西装革履,皮鞋锃亮,但是周围的人,还是了解他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粗菜谈饭。而一个富翁,在外穿的是布衣,奇的是普通自行车。但周围的人都知道他是百万富翁。所以,外表是说不了问题,也撑不住内在的实力。
谢谢邀请。
我以为,这是高校心浮气躁的现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
先说第一条。
自从扩招以来,教育产业化就变成了图腾,高校不再集中精力搞教学搞研究,而是想方设法扩大校园,从一个校区变成两个、三个、四个甚至五六个校区,于是乎名字也越起越高大上,似乎学校越大、学术水平越高;学校越是“大学”,学术研究就越高。
其实,这是吓唬人的把戏。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之谓,在***也。
所以,高校应该把精力放到教师教书育人的培养上,回归教育的本源才是硬道理。
再说第二条。
随着高校编制的逐步取消,生源就是学校的生命线了。学校招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即使北大清华这类顶尖学府,也不得不放下身段亲临一线抢夺生源。那些普通的高校为吸引学生,不得不挖空心思改校名,诸如“某某大学”、“某某理工学院”等等。
其实,内因决定外因。集中精力加强高校的内涵建设、增强师生的幸福感、获得感,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可和赞扬才是王道。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hristianjonbillett.com/post/42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