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两个改为两岸的区别来回答提问。
🍏①从写作背景看,"两个"清晰表达了作者归乡见亲的喜悦之情"两岸"则显乱。唐代作者、杜甫的《绝句》写于公元756年,安史之乱刚刚平息,杜甫从避难的梓州回到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看着草堂外春色盎然。②从诗句杖律方面看,两个对一行更工整。③诗境表现方面,描景更形象明确、对比鲜明,而且由近到远的顺序条理清楚。
不怎么样。古人作诗往往极为认真,哪怕一两个字句也会反复揣摩,直到完全妥帖。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什么“到”、“满”、“过”不知琢磨多少回。齐己经典咏梅诗《早梅》,哪怕诗人郑谷只改动原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一个字,变“数”为“一”,也能是一字之师。
如贾岛、陈师道等人,则可谓对吟诗走火入魔。一个因之撞到了当朝重臣韩愈,如果是其他人,恐怕就不是佳话了,抽两鞭子都是轻的,一个经常闭门苦思,数日不出,抱枕击头。全为了写好诗,得一二佳句。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简直比对初恋情人还要用心。
我在说什么。
古人对于写诗填词,不仅热爱,而且执著,他们对诗词规则的掌握,对诗词表达的细腻敏感,还有对诗词语言、意象构筑出的意境,你觉得是一个现代人能企及的?说改就改?读古诗词超过百首了吗?
不知几斤几两,随意质疑,既不尊重古人的劳动成果,也显得自己过于轻佻。
这句是在写实景,所见即所得,看见了几只黄鹂就写了几只。此处的“两个”应该是虚数,意思是几只的意思,这是古人惯用的手法。
让我们发挥想象力,穿越到当时写诗的场景中,模拟杜甫做诗。孤身一人,遥望窗外,时光如梭。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油然而生,但我不能放弃,只要还有一线希望。
失望让人感伤,希望可否成真不可知,我就用这清新轻快的景色来寄托内心复杂的情绪吧。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关于前两句还有个段子,分享在下面。
有个秀才爱写文章,可是他的文章常常下笔千言却离题万里.他又写了一篇文章,给朋友看,朋友看了,在末尾加了两句批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秀才看了很高兴,拿去给妻子看,妻子看了,郑重的对他说:“你错了,这两句批语其实在批评你!”秀才忙问原因,妻子告诉他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也;‘一行白鹭上青天’,不知所往也.”
我认为不怎么样!无穷数要看用在何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千古佳作,不是说改就改的。下面先说“两个”。
1,两个;既是数量,又代表个性。这是作者所见所闻,他看到两个黄鹂在翠柳上鸣叫,又看到一行白鹭上天飞翔。两个若改成两岸?和下句的一行也变多数了,便体现不出两个的个性了。那么是无穷数,这个无穷数不可能同时鸣叫。这不是合唱团,有指挥的一起鸣叫,所以,这不符合客观的自然规律,更不符合逻辑。下面再说;
2,两个对一行,一少对一多彰显的是,数量的反衬不对等。那么若改两岸?数量上就对等了,就没有反衬的意境了。所谓的对仗,一是平仄,二是数量。当然两岸平仄不影响,但是数量就不对仗了。再说古人写诗,那是比较认真的,也是仔细推敲的。不象咱们现代人浮噪,他既然这样写,他就有一定的道理。我们还是不改为好!
3,改一个字,整首诗的意境全变了,用咱们老百姓的俗语说,那就是“一马灼坏一锅”,得不偿失。虽然现在是改革的时代,但不是什么都能改。我建义友,多提一些改革不正之风的言行,推崇正能量,提倡改革攀比心理,提倡宽容待人,做诚实守信善良人。我曾记得小时侯,不论是民兵连,还是共青团,都是在讨论谁的文化高,谁的字写的好,谁的贡献大。所以,要提倡如何实现复兴梦。
结束语
古人的文化功底,比现代人扎实的多,作品也是现代人不能及的。所以咱们后人,还是低调为好!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绝句》写于公元756年,安史之乱刚刚平息,杜甫从避难的梓州回到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看着草堂外春色盎然,写下了这首诗: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飞向蔚蓝的天空。坐在窗前看得到西岭上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从万里之外的东吴来的船。
这首诗对仗精工,着色艳丽,动静结合,简直就是一幅咫尺天涯好山水。这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清新的小画,前两句展示着蓬勃的生机,新春的绿意;后两句则暗含了感伤的失落和渺茫的希冀。
题主问何不把“两个”改为“两岸”,改成两岸会怎么样?我说不能改,相信所有网友都不会同意改;这倒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们来说说为什么不能改;改了会怎样。
大家知道,杜甫以律诗见长,白居易说他的诗“贯穿古今,镂格律,尽工尽善”。“两个”对“一行”,以少对多,有差距,更能突出“两个”,两个,也可能是虚指,但他用了“两个”可能还有“成双成对”的意思在里面,有喜庆之意;初春景美,逃难归家,心里是高兴的。两个黄鹂的叫声是清脆的欢快的,让人愉悦的;而两岸的黄鹂不知有多少,可能你也听不到它们的叫声,即使听到了,也会是嘈杂的,倒令人心烦。“两个”可数,“两岸”不可数,“两个”以少胜多。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近及远,自下而上,一横一纵。近处是两个黄鹂在翠柳上鸣叫,自由自在;眼风所至,目之所及;远处是蓝天之上,一行白鹭飞翔,奋发向上;要仰望,要远观。而下两句则是由远到近,隔着窗远远看到西岭上的雪,打开门,门口就停着东吴来的船。整首诗是随着视线的游移完成了景物的转换,可谓自然而然,不显突兀。如果是“两岸”,那第一句和第二句就成了由远到远,打乱了整体的结构。
说这首诗的每一句都是一幅小画,也可以说这四幅小画是一个大空间里的四个点,就象电影里的长短镜头,根据取景的需要,焦距拉长缩短,由近拉远,再从远拉近,映入眼帘的,尽是美图!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hristianjonbillett.com/post/42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