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许多民间教育基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几个朝代,造就了许多优秀的学生。中国的四大书院是“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松阳书院。白鹿洞书院是由中央***建立的。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院,在近代有很高的知名度。松阳书院是中国最早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大学。应天书院是中国唯一一所升格为国子监的古代书院。岳麓书院是现在的湖南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就是治国安邦的学问;“道”就是方法、途径、诀窍等;“在明明德”,第1个“明”作动词,为彰显、提倡、推广、发扬、张扬之意;第2个“明”为正大光明、公正开明之意。“德”就是德行和德政、社会风尚。“亲”就是亲近、体察、尊重;“止于至善”就是以至善为奋斗目标。整体的理解就是做治国安邦这种大学问的方法在于,提倡和发扬正大光明的德行和德政,广泛地亲近民众和尊重民意,以至善至美为奋斗目标。
我国第一个奴隶社会夏代的学校叫“序”和“校”。序是设在王都的学校,校是设在地方的学校,也就是乡学。
还有私塾,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它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它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堂 ,也是古代学校的称谓。清 赵翼《己未元旦》诗中描述“青红省记儿童事,七十年前上学堂。”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机构,最早出现在唐玄宗时期,东都洛阳紫微城的丽正书院。还有著名的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的石鼓书院、江西上饶的鹅湖书院等。粤秀书院是康熙四十九年清廷御批的官办学院,为清代四大书院之首。
文庙,北魏孝文帝时期已经将中央官学置于孔庙,北齐文宣帝时代地方官学建置孔庙。
我国的学校由来已久,各个朝代对其称呼也有不同,下面进行详细介绍。
1、成均:传说五帝时代已有大学,最早见于《周礼》等书,名叫“成均”,以乐教为主。
2、庠:尧舜禹时代有庠之学,教学内容为养老,分为“上庠”和“下庠”。
3、序:夏朝注重习射,培养武士。《礼记》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4、国学和乡学:西周设立国学和乡学,国学是为上层贵族子弟设的学校,乡学是地方行政区域为庶民子弟设立的,根据地方区域大小不等,名称也不同,如闾塾,乡校等。
5、稷下学宫,私学。春秋时代最有名的学校就是齐国的稷下学宫和孔子创办的私学。
6、太学/国子监:汉魏时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太学与国子监互称。
7、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宋代有著名的四大书院:白鹿洞,岳麓,石鼓,应天府书院。
古代学校的称谓有多种,有以下的这些:
左学:左学就是小学。殷周时期,小学设在国都内王宫南面的左首。
右学:右学就是大学。殷人崇尚右,崇尚西,把大学设在都城的西郊以示尊崇,因而称大学为右学。
辟雍:是西周时期的大学,又称“射庐”、“大池”,也设在都城的西郊,因而又称西雍。
泮宫:是各诸侯国内设立的大学。
上述的左学、右学、辟雍、泮宫是殷、周时期的各级学校,都统称为国学。
庠、序、校、塾也是古代学校名字。《周礼》:“乡有庠,州有序,党(五百家的地区)有校,闾(二十五家的地区)有塾。”最初,它们的职能和教育作用曾有某种不同,“庠”和“序”有分工,一是养老,一是习射,到后来这种分工便消失了,只是名称的差别而已。
这些都是贵族学校,教养贵胄子弟的场所,是为奴隶主阶级培养人才的,殷商时期的学校,以祭祀、军事、乐舞和文字的知识与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
中国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学校。那时学校的名字叫“痒”。高一级的大学叫“上痒”,低一级的小学叫“下痒”。
到了夏朝,把学校又分成了四个等级,按级别叫做:“学”、“东序”、“西序”、“校”。
商朝时,又把这四种学校的名字给为:“学”、“右学”、“左学”、“序”。 后来的朝代还有在王府里设立的学校,叫“辟雍”、“成均”等。
到汉代,最高一级的学校称做“太学”,下面分别称做“东学”“西学”“南学”“北学”。再后来把“太学”改为“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汉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比较昌盛的时期。汉代的学校分为官学与私学两种。其中私学的书馆,亦称蒙学,系私塾性质,相当于小学程度。
到离现在最近的明朝、清朝,“国子监”已经不是学校的性质了,成为国家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而这时候一般的学校称为“书院”、“书堂”、“私塾”等。
谢邀!我国历史悠久,对学校的名称随时代变迁而名目繁多。大致有如下称谓:痒、学、东序、西序、校、右学、左学、序、太学、东学、西学、北学、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蒙学、书院、书堂、私塾;王府里的学校称谓:辟雍、成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hristianjonbillett.com/post/45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