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 、勘查技术与工程(测井)、 ***勘查工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2、石油工程学院
石油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油气工程。
3、化学工程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环保设备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4、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安全工程、工业设计、车辆工程、机械工程。
5、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
山东东营的中国石油大学,已经是一个历史名词了,因前些年办学主体已全部迁至山东青岛市的黄岛区,东营校区的设施一部分被独立学院----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使用,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
曾经在东营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上世纪70年代由北京石油学院,迁入胜利油田基地----东营(当时未设市,原惠民地区行署设有东营办事处)的,名为华东石油学院,本科主体一直在东营办学,在北京设立了研究生院,后研究生院扩建为独立高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东营的则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两校都是独立高校。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依然是石油工业学科教育的最高学府,拥有原“211”高校和“985学科平台”、今“双一流”学科的桂冠,石油地质、勘探、***油、炼化等方面的学科专业实力明显见长,国内顶尖。
石油大学整体外迁,是东营永远的遗憾。若大一个完善的东营校区,不能有效利用,不免浪费和极为可惜。好在国家政策统一部署独立学院转制在即,省、市两级也早有意愿,以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转制为基础,组建地方公办本科高校----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的意见,已上报教育部待批。石油大学东营校区或将能充分利用起来,届时曾长期在东营办过学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或与东营的联系,更密切一些?
…
楼主好,我是老杨,一个导游兼户外领队,也是中国石油大学的毕业生。
现在东营校区内学生不多了,以胜利学院的学生为主,主体都搬到黄岛了,主要的教学工作也在黄岛,还有部分科研工作在东营,毕竟东营有油田,有些工作需要理论和实践对接。另外还有几个校企在两地办公。东营校区和黄岛校区之间有班车,但是疫情期间暂停了。
如果是上学,都会去黄岛。
如果还有想深入了解的,欢迎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职工及学生已全部搬至青岛黄岛区,所以不存在东营校区几号开学的问题。留在东营的只有退休的老同志及离退处及综合办公室、后勤管理处等几个留守单位,关于研究生院在东营的招生今年还未招生,本科的开学日期是青岛校区的。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是建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也是国家重点支持开展“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高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有东营、青岛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近4400余亩,建筑面积110余万平方米。中心校区已经由东营搬迁到青岛。东营校区现有中国石油大学教育发展中心和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近一万名在校生。
石油大学搬迁史
搬迁,曾是石油大学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69年,北京石油学院整体搬迁到胜利油田所在地,并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1981年6月在北京石油学院原校址内成立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这被认为是石油大学试图回迁北京的开始。
1988年,华东石油学院更名为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部由海淀区搬迁到北京的昌平县,并更名为石油大学(北京)。由此,石油大学开始了北京、东营两地的办学模式,东营的石油大学对外以石油大学(华东)出现。
上世纪90年代,石油大学开始酝酿外迁,在大城市寻找“窗口”校区。石油大学在北京除了昌平校区之外,还有一个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在广州则有一个石油对外培训中心,时称石油大学(广州)。
石油大学在北京和广州的这种尝试,都因校区面积太小,发展空间有限,而以失败告终。
北京昌平和东营的两所石油大学最终发展成为两个独立的办学实体和法人单位。虽然对外还都是以中国石油大学的名称出现,但“两所学校有各自的校长,级别都是一样的,独立招生和办学,实则是两个学校了。2000年,北京、广州受挫之后,石油大学开始另寻它地。此时,青岛市正在积极争取高校的入驻。地处黄岛的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实施 “双十高”工程,以引进科研院所和大学为目标。双方一拍即合。
根据双方的合作协议,青岛方面先期给石油大学提供了850多亩地建设校园。2004年,一期工程建设完毕。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hristianjonbillett.com/post/47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