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和医院的社会捐助要成为一种中国社会风俗习惯还需要有很长时间才能办到。
1.社会舆论要有利于对高校的社会捐助。
2.国家政策要有利于对高校的社会捐助。
3.民间企业和个人要富裕到一定程度。
觉得捐赠人再怎么爱心,必须有钱,而特别有成就人士也须高校能有更高教育水平,根据题目的推理似乎说多数高校水平不高,而实际中国工资水平普遍不高,大部分普通高校毕业生并无余钱,自然做捐赠是心有余力不足。
第一是中国高校缺乏接受捐赠的传统。在大家的印象中,学生毕业之后,必须做出一番大事业,比如说成为富豪或者名人,才有资格才有实力给学校捐款。顺着这个思路就有了第2点。
第二是中国一般高校毕业生很难成为富豪或者是名人。于是这些毕业生也觉得没有必要,也没有想到去捐款。
第三就是毕业生毕业之后,如果没有干出一番大事,也没有心思给高校捐款。而且现在的教育体制,更像是一种市场,学生交钱享受教育服务,也不存在感恩的事情,也就谈不上捐款了。
第四,中国高校大多数都是公办学校。主要经费来自于财政拨款。这和美国高校大多数是私立学校不同。
但是如果对母校感恩的话,我觉得也不一定非得成为富豪或名人才能捐款。有人能捐一个亿,那你不能捐1000吗,或者不能捐100吗?所以毕业生不是富豪,不能成为不捐款的原因。这里的原因很多。
美国私立学校确实有这样的后门给有钱有势的申请者,但这点钱恐怕是不够的。
美国的私立大***营费用巨大,而且没有***拔款,除了学费,就只能靠捐款了。顶级大学比如哈佛,斯坦福,耶鲁,普林斯顿这些每年收到的捐款是百亿美元级的。其它一流的私立大学也是几十亿级的。虽说它们对钱来者不拒,但想换取一个入学名额也不容易。
说个旧闻吧。2014年潘石屹向哈佛和耶鲁大学各捐出1500万美元和1000万美元成立SOHO奖学金。当时大家都开玩笑说他是在给孩子买未来的入学资格。这些顶级名校并不缺钱,所以要换取一个入学名额还真得花点血本。潘石屹人脉广阔,对学校的底线自然会去查探,大家姑且可以把这个价位作为一个参考。
其它一流大学应该不会有这么高的价码,但是肯定也不会只有25万美元这么少。我的母校波士顿大学的商学院大楼,也是黎巴嫩前总理捐款造的,换来两个儿子上波大的资格。
名校后门只为名人而开,对一般人而言就只有前门。这两个例子里,名人的子女才会有这样利益交换的可能。普通人恐怕捐得再多也无济于事(当然也没这么多钱可捐)。如果真能用25万美元搞定,这样的学校去了恐怕也没什么用。
最后,进大学是一回事,能毕业是另一回事。名校不会因为你是富二代就放低学术标准,否则岂不是砸了自己的招牌。
是的,企业可以向大学捐款。企业可以选择向大学捐款,以支持教育事业、科研项目、学术交流、奖学金、基金会等。
企业向大学捐款的好处包括:
1. 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企业的公众形象,展示企业对教育和社会责任的关注。
2. 通过捐款与大学合作,可以参与和支持大学的研究项目,与大学共同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学术进步。
3. 建立与大学的合作关系,可以获取人才***和专业知识,为企业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4. 捐款可以用于创建奖学金和助学金,帮助有需要的学生完成学业,培养人才。
5. 可以与大学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开展校企合作,发展人才培养计划、实习项目等。
当企业决定向大学捐款时,应该充分了解大学的需求和项目,确保捐款的用途与企业的价值观和战略方向相符合,并与大学进行沟通与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hristianjonbillett.com/post/49331.html